血液是流动在心脏和血管内的不透明红色液体,属于结缔组织,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
血浆内含血浆蛋白、脂蛋白等营养成分及无机盐、氧、激素、酶、抗体和细胞代谢产物等。
血细胞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血液存在于人体的心血管系统中,包括心脏、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推动血液在血管中流动。动脉将心脏泵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各组织器官,静脉则把全身各组织器官的血液回流到心脏,毛细血管连接动脉和静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血浆是血液的液体成分,约占血液总量的55%,其中90%以上是水,其余为蛋白质、糖、无机盐、激素、维生素和代谢产物等。血浆蛋白是血浆中多种蛋白质的总称,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等,具有维持血浆渗透压、运输物质、免疫防御等功能。
红细胞
呈双面凹的圆盘状,无细胞核,富含血红蛋白。血红蛋白能与氧结合,将氧气输送到全身组织,并把组织产生的二氧化碳带回肺部排出体外。正常成年男性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红细胞数为400万-550万个,成年女性为350万-500万个。
白细胞
无色有核,体积比红细胞大,能变形游走,具有防御和免疫功能。根据形态、功能和来源可分为粒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正常成年人白细胞总数为(4.0-10.0)×10⁹/L。
血小板
是骨髓中巨核细胞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无细胞核,呈双凸圆盘状。血小板在止血、凝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还能维护血管内皮的完整性。正常成年人血小板数量为(100-300)×10⁹/L。
血液具有运输功能、调节功能、防御和保护功能等。
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激素、维生素及代谢废物如尿素、尿酸等,以维持身体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
通过血液循环,将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运输到全身相应的靶器官,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和生殖等生理功能;同时,血液中的缓冲物质如碳酸氢钠和碳酸等可调节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白细胞能吞噬病原体和异物,产生抗体和免疫物质,抵抗病原体的入侵;血小板在血管损伤时可迅速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血管破口,防止出血过多。
多吃富含铁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豆类、绿叶蔬菜等,有助于预防缺铁性贫血,保证红细胞的正常生成;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橙子、柠檬、草莓、西兰花等,可促进铁的吸收。保证食物的多样性,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维持身体的正常代谢和血液的健康。
如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能增强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提高血液的携氧能力,有助于维持血液的正常流动和新陈代谢。避免过度运动,过度运动可能导致身体疲劳、免疫力下降,反而不利于血液健康。运动要循序渐进,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和时间。
血液的日常养护有充足睡眠、戒烟限酒、减少压力等。
保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新陈代谢,维持血液的正常生理功能。每天应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
吸烟会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和氧气的输送;过量饮酒会损伤肝脏等器官,影响血液的成分和功能。应尽量戒烟,限制饮酒量。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可通过冥想、瑜伽、听音乐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身心愉悦。
正常情况下,血液呈红色,动脉血颜色鲜红,静脉血颜色暗红。血液静置后会分层,上层为淡黄色的血浆,下层为红细胞,中间有一薄层白色的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中央较薄,周边较厚;白细胞形态多样,有球形、杆状等;血小板呈双凸圆盘状或多角形。
正常血液
正常血液为不透明的红色液体,具有一定的粘稠度。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等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血浆中的各种成分比例也相对稳定。例如,血红蛋白男性正常范围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红细胞沉降率男性为0-15mm/h,女性为0-20mm/h等。
异常血液
是指人体外周血红细胞容量低于正常范围下限的一种常见综合征。常见的贫血类型有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等症状。
白细胞增多可见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白细胞减少则可能由病毒感染、药物副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引起,易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
血小板增多可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止血功能障碍,容易出现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内脏出血。
血液异常症状包括贫血相关症状、感染相关症状、出血相关症状等。
除了上述提到的面色苍白、头晕、乏力、心慌外,还可能出现耳鸣、失眠、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症状。严重贫血时,可出现呼吸困难、心悸、胸痛等症状。
当白细胞异常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表现为咳嗽、咳痰、发热等;泌尿系统感染,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时,会出现皮肤瘀点、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月经过多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咯血、呕血、便血、尿血等内脏出血症状。
影响血液的因素有饮食因素、生活习惯因素、疾病因素、药物因素、环境因素等。
长期挑食、偏食,铁、维生素B₁₂、叶酸等营养素摄入不足,容易导致贫血;高盐、高脂肪、高糖饮食可能会引起血液黏稠度增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长期熬夜、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影响血液的正常功能和成分,增加血液疾病的发生几率。
许多疾病会影响血液,如慢性疾病如慢性肾病、肝病等可导致贫血;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引起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或功能异常;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淋巴瘤等,会直接影响血液细胞的生成和功能。
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成分,如化疗药物可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导致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减少;抗血小板药物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长期暴露在放射性物质、化学毒物等环境中,可能会损伤造血干细胞,导致血液疾病的发生。
面色苍白、甲床颜色变浅,可能提示贫血。经常出现牙龈出血或鼻出血,可能与血小板减少或凝血功能异常有关。不明原因的长期疲劳、乏力,可能是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的表现。皮肤经常出现瘀斑,可能是血小板减少或血管壁异常所致。
血液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一般检查
观察面色、睑结膜、口唇、甲床等部位的颜色,判断是否有贫血;检查皮肤有无瘀点、瘀斑、出血点等,了解止血功能是否正常。
浅表淋巴结检查
触摸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浅表淋巴结,查看有无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可能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如白血病、淋巴瘤等。
肝脾检查
通过触诊和叩诊检查肝脏和脾脏的大小、质地等,肝脾肿大可能是某些血液疾病的表现,如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
超声检查
可用于检查肝、脾、淋巴结等器官的大小、形态、结构及血流情况,有助于诊断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等。
CT和MRI检查
对于一些深部淋巴结肿大、骨骼病变等情况,CT和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有助于发现血液系统疾病的病变部位和范围。
血常规检查
是最常用的血液检查项目,包括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白细胞计数及分类、血小板计数等,可初步了解血液的基本情况,筛查是否存在贫血、感染、血液系统疾病等。
骨髓检查
包括骨髓穿刺和骨髓活检,通过抽取骨髓液或取骨髓组织进行检查,可了解骨髓造血细胞的形态、数量、比例及有无异常细胞等,对诊断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凝血功能检查
检测凝血因子的活性、凝血时间等指标,评估血液的凝血功能,对于诊断出血性疾病和监测抗凝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血液生化检查
检测血浆中的各种生化指标,如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等,可了解身体的代谢状况,间接反映血液的功能和疾病情况。
流式细胞术
可对血液中的细胞进行快速、准确的分析和分选,检测细胞的表面标志物、细胞内抗原等,用于诊断白血病、淋巴瘤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进行疾病的分型和分期。
基因检测
对于一些遗传性血液疾病,如地中海贫血、血友病等,基因检测可明确诊断,确定致病基因的类型和突变位点,为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