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旁体也称为主动脉体,是位于主动脉弓或主动脉附近的一些小体。
属于化学感受器,主要参与人体对血液中化学成分变化的感知和调节。
通常位于主动脉弓下方,靠近动脉韧带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少数情况下可能位置有所变异,但一般都在主动脉弓及头臂干起始部附近区域。与主动脉、肺动脉、迷走神经等重要结构相邻,周围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
主要由两种细胞构成,即I型细胞和II型细胞。I型细胞是化学感受细胞,呈球形或卵圆形,内含大量的分泌颗粒,这些颗粒储存着各种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前体物质;II型细胞数量较多,呈扁平状,主要起支持作用。接受来自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这些神经纤维与I型细胞形成突触连接,能够将化学感受器感受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有丰富的血液供应,其血液来源于附近的小动脉分支,形成密集的毛细血管网,为其正常功能的发挥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代谢支持。
主动脉旁体具有化学感受功能、参与呼吸调节、心血管调节作用等。
能够敏锐地感知血液中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以及氢离子浓度等化学因素的变化。当血液中氧分压降低、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或氢离子浓度增加时,主动脉旁体的化学感受器受到刺激并产生兴奋。
通过感受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射性地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例如,在缺氧或二氧化碳潴留时,主动脉旁体发出的信号可使呼吸加快加深,以增加氧气摄入和二氧化碳排出。
其传入冲动可通过神经反射途径影响心血管中枢的活动,进而调节心率、心肌收缩力和血管张力等心血管功能参数,以维持血压的稳定和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
保证摄入各类营养素,包括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E和膳食纤维,有助于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正常功能,减少氧化应激对主动脉旁体的损伤。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系统的负担,进而可能影响主动脉旁体的血液灌注和功能。因此,应严格控制每日盐分摄入量,尽量避免食用过咸的食物,如咸菜、腌肉等。
如快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能够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的氧摄取和利用能力,有助于维持主动脉旁体对血液化学物质变化的正常感知和调节功能。建议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可以将运动时间分散在3-5天内进行,每次运动30-60分钟左右。运动强度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进行调整,以运动后不感到过度疲劳为宜。
主动脉旁体日常养护有戒烟限酒、规律作息、管理压力等。
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血管收缩和痉挛,减少主动脉旁体的血液供应;过量饮酒则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正常功能,增加心脏负担和血压波动。因此,应尽量戒烟,限制酒精摄入,男性每日饮酒的酒精量不应超过25克,女性减半。
保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有利于身体各器官的修复和功能恢复,维持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从而为主动脉旁体的正常功能提供良好的生理环境。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体内激素失衡,血压升高,进而影响主动脉旁体的功能。可通过各种方式缓解压力,如冥想、瑜伽、听音乐、旅游等,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稳定。
通常呈扁椭圆形或球形,大小不一,一般直径在1-5毫米左右。其表面光滑,有结缔组织被膜包裹,与周围组织分界相对清晰。新鲜时呈淡红色或粉红色,这与其丰富的血液供应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或某些病理状态下,其颜色可能会发生改变。
正常主动脉旁体
在显微镜下,正常主动脉旁体的细胞排列有序,I型细胞和II型细胞形态正常,细胞核清晰,细胞质内的分泌颗粒丰富且分布均匀。神经纤维和毛细血管结构完整,无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或组织损伤迹象。正常情况下,主动脉旁体能够准确地感知血液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并及时将信号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从而有效地调节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异常主动脉旁体
较为少见,可能表现为主动脉旁体缺如、数目增多或位置异常等情况。发育异常可能与胚胎发育过程中的遗传因素或环境因素有关,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临床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
包括主动脉旁体瘤等,可分为良性和恶性。良性肿瘤一般生长缓慢,边界清楚,但随着肿瘤体积的增大,可能会压迫周围组织和器官,引起相应的症状;恶性肿瘤则具有侵袭性生长的特点,可侵犯周围血管、神经等结构,并可能发生远处转移,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主动脉旁体异常症状有呼吸功能异常、心血管系统症状、其他症状等。
当主动脉旁体功能异常时,可能会导致呼吸调节障碍,出现呼吸频率和深度的改变,如呼吸急促、呼吸困难或呼吸减慢等症状,在运动或情绪激动等情况下可能更为明显。
可引起血压波动,出现高血压或低血压;还可能导致心率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或心律不齐等,患者可能会感到心慌、心悸、头晕等不适。
如果主动脉旁体的病变压迫了周围的神经或组织,还可能引起吞咽困难、声音嘶哑、上肢麻木或疼痛等症状,具体症状与受压的部位和程度有关。
影响主动脉旁体影响有年龄因素、疾病因素、环境因素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主动脉旁体的细胞功能可能会逐渐减退,其对血液化学物质变化的敏感性降低,同时组织也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萎缩和纤维化,从而影响其正常功能的发挥。
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等,可导致心脏功能不全和血液循环障碍,影响主动脉旁体的血液灌注和营养供应,使其功能受损;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心病等,可引起长期的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过度刺激主动脉旁体,导致其功能失调;此外,内分泌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也可能通过不同的机制影响主动脉旁体的功能。
长期暴露于污染的环境中,如空气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等,其中的有害物质可通过呼吸道或皮肤进入人体,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和组织器官,对主动脉旁体产生不良影响;另外,长期处于高原低氧环境或从事潜水等特殊职业,也可能使主动脉旁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导致功能异常。
可以通过观察自己在安静状态和运动后的呼吸频率、深度及节律来初步判断呼吸功能是否正常。若发现呼吸明显加快、加深或出现不规则呼吸,可能提示主动脉旁体功能或呼吸系统存在问题。定期测量心率和血压,了解其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及有无波动。心率过快、过慢或血压异常升高、降低,都可能与主动脉旁体功能异常有关。可使用电子血压计和心率监测设备在家中进行自我测量,但需注意测量方法的准确性。
主动脉旁体常用检查有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其他检查等。
一般检查
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口唇颜色等,以判断是否存在缺氧表现;同时检查患者的呼吸频率、节律和深度,以及心率、血压等生命体征,初步了解患者的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状况。
局部检查
通过触诊和听诊,检查主动脉旁体所在区域有无肿块、压痛,以及血管杂音等异常情况。若触及肿块,需进一步判断其大小、质地、活动度等特征,以协助诊断。
超声检查
超声心动图可清晰显示主动脉及其周围结构,有助于观察主动脉旁体的大小、形态、位置以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同时还能评估心脏功能和血流情况。对于发现主动脉旁体的肿瘤、囊肿等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CT检查
能提供更详细的解剖信息,可准确显示主动脉旁体的病变范围、与周围血管和组织的毗邻关系,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肿大等情况。对于诊断主动脉旁体的肿瘤性病变、判断病变的性质和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
对软组织的分辨力较高,可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有助于更准确地判断主动脉旁体病变的性质,尤其是对于鉴别肿瘤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作用。同时,MRI还可用于评估病变对周围神经、血管等结构的侵犯程度。
血液检查
通过检测血常规、血生化、血气分析等指标,了解患者的血液成分、代谢状态以及氧合情况。例如,血气分析可直接反映血液中氧气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酸碱度等指标,对于判断主动脉旁体功能是否正常以及是否存在呼吸功能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激素水平检测
检测体内某些与主动脉旁体功能相关的激素水平,如儿茶酚胺、血管紧张素等,有助于了解主动脉旁体的内分泌功能状态,判断是否存在激素分泌异常。
心电图检查
可记录心脏的电活动情况,检测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等异常,有助于间接判断主动脉旁体功能异常是否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了影响。
病理检查
对于怀疑有主动脉旁体肿瘤或其他病变的患者,通过手术切除或穿刺活检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是明确诊断的金标准。病理检查可确定病变的性质、类型和分化程度,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