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太少怎么办

彩牛养生 · 2021-01-04
刘风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三级甲等) 血液科

  血小板太少可能是妊娠、药物影响、大量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引起的,可通过日常调理、调整用药、输血和止血、使用药物等方法进行改善。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1、妊娠:女性在妊娠期间,血容量增加,血液被稀释,导致血小板相对减少。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通常在分娩后血小板数量会逐渐恢复正常。孕妇要注意多休息,避免劳累,定期产检,密切监测血小板数量变化。

  2、药物影响:部分药物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以及一些抗生素、抗癫痫药等。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用药,尽量选择对血小板影响较小的药物替代,必要时停药观察,密切监测血小板数量。

  3、大量出血:严重外伤、手术等导致大量出血时,血小板会大量消耗,从而出现血小板减少的情况。需要及时止血,如通过按压、包扎、手术缝合等方式处理外伤出血,必要时输血或输入血小板补充血液成分。

  4、再生障碍性贫血:该疾病可能与免疫、感染、化学刺激等有关,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全血细胞减少,其中包括血小板。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环孢素注射液、氨基己酸注射液、司坦唑醇片等药物缓解不适。

  5、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产生针对血小板的自身抗体,导致血小板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过多,从而引起血小板减少。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注射液等。同时要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外伤,预防出血

  日常生活中,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并注意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焦虑、烦闷等不良情绪,有利于身体健康。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替代专业诊断。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