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病毒传染途径有哪些

彩牛养生 · 2024-12-30
高君 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三级甲等) 肝胆胰腺外科

  一般情况下,乙肝病毒是指乙型肝炎病毒,其传染途径主要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性接触传播、密切接触传播以及医源性传播。具体分析如下:

  1、血液传播

  血液传播主要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医疗过程实现。若这些过程中使用的血液或血制品含有乙型肝炎病毒,或者医疗器械未经严格消毒而重复使用,就可能造成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2、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是乙肝病毒在婴幼儿中传播的重要途径。包括宫内感染、围生期感染以及分娩后传染。宫内感染是指胎儿在母体内时,通过胎盘受到乙肝病毒的感染;围生期感染则是婴儿在分娩过程中,由于皮肤或黏膜破损而接触到母亲的血液、羊水或阴道分泌物等含有乙肝病毒的体液;分娩后传染则可能通过母乳喂养、亲密接触等途径实现。

  3、性接触传播

  乙型肝炎病毒也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性接触时,若一方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或携带者,另一方在性接触中就可能被感染。性器官在接触摩擦中可能会出现微小的破损,乙型肝炎病毒可以从这些破损处进入人体。

  4、密切接触传播

  虽然这种传播方式的几率相对较小,但在生活中与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或体液接触的个人物品时,若接触部位存在皮肤黏膜破损的情况,也可能导致乙型肝炎病毒的传播。

  5、医源性传播

  医源性传播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由于消毒不彻底、不安全注射等医源性操作而导致的乙型肝炎病毒传播。包括使用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采血器、手术刀等医疗器械。但这种传播方式在临床上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平时在进行输血、血液透析、器官移植等医疗操作时,应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确保使用的血液或血制品经过严格检测,医疗器械经过严格消毒。同时,注重个人卫生,避免与他人共用剃须刀、牙刷等可能导致血液或体液接触的个人物品,以降低感染风险。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替代专业诊断。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