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孕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可能与遗传、活动量减少、血流动力学变化、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有关。建议及时前往医院检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对症治疗。分析如下:
1.遗传:若孕妇本身携带易栓症相关基因突变,如蛋白C、蛋白S缺乏等,孕期这种遗传缺陷会被放大。正常的抗凝机制失衡,血液更易凝固,即使无其他高危因素,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也可能高于常人。
2.活动量减少:孕期诸多不适,如腰酸背痛、乏力等,常使孕妇活动受限,运动量远低于孕前。长期久坐或卧床,下肢肌肉收缩减少,无法有效推动血液回流,使得血液易在下肢静脉滞留、凝结。
3.血流动力学变化:随着孕期进展,增大的子宫会压迫下腔静脉,阻碍下肢静脉血回流,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在下肢血管内瘀滞,让血栓更易形成,尤其孕中晚期,这种压迫愈发明显。
4.血液高凝状态:怀孕后,女性体内激素水平大幅改变,像雌激素、孕激素升高,会促使肝脏合成更多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了血栓形成几率。
5.血管内皮损伤:孕期体重增加,对下肢血管压力增大,易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受损的内皮细胞会暴露内皮下胶原纤维,吸引血小板聚集,启动凝血过程,促使血栓生成。
孕期要适度运动,如散步、孕妇瑜伽等,避免久坐久卧;休息时可抬高下肢促进回流,同时可以穿着医用弹力袜辅助减轻下肢静脉压力;若出现下肢肿胀、疼痛等异常,及时就医排查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