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过敏药一般有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肥大细胞稳定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钙通道阻滞剂等。建议遵医嘱用药。若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1、抗组胺药
通常包括第一代和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第一代H1受体拮抗剂,如氯苯那敏、苯海拉明、异丙嗪等;第二代H1受体拮抗剂,如阿司咪唑、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咪唑斯汀等;第三代,如地氯雷他定等。
2、白三烯受体拮抗剂
如孟鲁司特钠,常用剂型为片剂。孟鲁司特钠是一种选择性白三烯受体拮抗剂,能特异性抑制半胱氨酰白三烯受体,从而减轻白三烯介导的炎症反应和过敏症状。白三烯是过敏反应和炎症反应中的重要介质,在哮喘和变应性鼻炎等疾病的发病机制中有重要作用。
3、肥大细胞稳定剂
常用药物有色甘酸钠,有滴眼液、胶囊等剂型,主要是通过稳定肥大细胞膜,阻止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抑制组胺、白三烯等过敏介质的释放。该药物对已经释放的过敏介质没有拮抗作用,所以需要在接触过敏原之前使用,以预防过敏反应的发生。
4、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该类药物有强大的抗炎、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炎症细胞的迁移和活化,减少炎症介质的合成和释放,同时还能减轻过敏反应中的免疫反应。常用药物有泼尼松、甲泼尼龙等。不过,长期使用可能会产生较多的副作用,如骨质疏松、血糖升高、满月脸等。
5、钙通道阻滞剂
部分钙通道阻滞剂,比如葡萄糖酸钙,可以通过阻止钙离子进入肥大细胞,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抑制过敏介质的释放。同时,还可以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轻过敏反应引起的组织水肿和瘙痒等症状。
日常生活中,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否则会加重症状,引起不适。常见的过敏原有花粉、粉尘、异体蛋白、化学物质、紫外线等;因此,平时生活中应尽量避开,以免反复出现过敏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