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膜外血肿和硬膜下血肿通常都是由头部外伤所造成的,可通过出血来源不同、血肿位置不同、临床表现不同、CT检查表现不同、治疗原则不同等方面进行鉴别。若有不适,建议及时就医。
1、出血来源不同
硬膜下血肿多由脑表面的桥静脉破裂出血所致,少数也可因脑挫裂伤灶出血引起。硬膜外血肿主要源于颅骨骨折损伤脑膜中动脉或其分支,也可因静脉窦破裂或板障静脉出血引起。
2、血肿位置不同
硬膜下血肿位于硬脑膜与蛛网膜之间,即硬膜下腔,血肿范围较广泛,常覆盖整个大脑半球表面或呈新月形分布。硬膜外血肿位于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即硬膜外腔,血肿通常局限于骨折部位附近,多呈凸透镜形或梭形。
3、临床表现不同
硬膜下血肿的病情通常较隐匿,多为慢性起病。患者常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等颅内压增高症状,以及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精神异常等精神症状。硬膜外血肿受伤后常出现短暂的意识障碍,即原发性昏迷,随后意识可清醒一段时间,随着血肿的增大,颅内压升高,患者会再次出现意识障碍,同时可伴有头痛、呕吐、瞳孔改变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脑疝。
4、CT检查表现不同
硬膜下血肿在CT检查上表现为颅骨内板下新月形或半月形高密度影,少数为等密度或低密度影。硬膜外血肿CT检查显示为颅骨内板与硬脑膜之间的凸透镜形或梭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密度均匀,一般不跨越颅缝。
5、治疗原则不同
急性硬膜下血肿病情危急,通常需要紧急手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则多采用钻孔引流术,手术效果较好,预后相对较好。急性硬膜外血肿,若血肿量较大,出现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或脑疝症状,应立即手术治疗。若血肿量较小,患者无明显颅内压增高症状,可采取保守治疗。
治疗期间,患者要注意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大蒜、麻辣烫、芥末等;还应注意休息,不宜过度劳累,以免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