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鼻炎的准确诊断依赖多种检查方法相互配合,通常可采取鼻内镜检查、鼻腔分泌物检查、过敏原检测、鼻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具体分析如下:
1.鼻内镜检查:包括前鼻镜检查和鼻内镜检查。前鼻镜检查通过撑开鼻孔,观察鼻前庭、下鼻甲、中鼻甲、鼻中隔等部位,查看鼻黏膜是否充血、肿胀,有无分泌物及新生物;鼻内镜检查则借助细长的内镜深入鼻腔,更清晰地观察鼻腔深部结构,如嗅裂、中鼻道、蝶筛隐窝等,有助于发现微小病变,判断炎症程度和范围。
2.鼻腔分泌物检查:取鼻腔分泌物进行涂片和培养。涂片可观察分泌物中的细胞类型,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提示过敏性鼻炎;培养能明确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鉴定细菌种类,指导抗生素的使用,帮助医生判断鼻炎的类型和病因。
3.过敏原检测:适用于过敏性鼻炎患者,常见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常见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动物皮屑等滴于皮肤表面,用针尖刺破表皮,观察局部皮肤反应,15-20分钟后判断结果;血清特异性IgE检测通过采集血液,检测血清中针对不同过敏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确定患者的致敏原,为后续的避免接触和脱敏治疗提供依据。
4.鼻功能检查:包括鼻阻力测定和鼻声反射检查。鼻阻力测定用于评估鼻腔通气功能,检测鼻腔对呼吸气流的阻力大小;鼻声反射检查则通过发射声波,测量鼻腔的几何形态和容积,判断鼻腔结构是否正常,以及鼻腔狭窄的部位和程度,辅助诊断因结构异常导致的鼻炎。
5.影像学检查:对病情复杂或怀疑存在鼻窦病变的患者,需进行X线鼻窦摄片、CT或MRI检查。X线可初步观察鼻窦的大致形态和密度;CT能更清晰地显示鼻窦的骨质结构、黏膜增厚情况及有无积液、息肉等病变;MRI则对软组织分辨力高,有助于鉴别鼻腔鼻窦的肿瘤性病变与炎症,为诊断和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鼻炎的检查项目需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及医生初步判断进行选择,多种检查相互补充才能明确病因和病情。若出现鼻塞、流涕、鼻痒等鼻炎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通过专业检查确诊后,进行针对性治疗,促进康复。
参考资料:
[1]田勇泉。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 9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黄选兆,汪吉宝,孔维佳。实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第 2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