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中药致泻药有很多种类,根据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类:
1、容积性泻药
芒硝、朴硝、玄明粉、雷丸等主要含硫酸钠及少量硫酸镁。服药后,硫酸根及镁离子在肠腔内不被吸收,而增加了肠腔内的渗透压,使肠腔内的水分增多,增加肠内容积,促进肠蠕动,从而引起排便致导泻。车前子、胖大海等亦有类似的容积性通便作用。
2、刺激性泻药
攻下药中的大黄、虎杖、芦荟、番泻叶、决明子等主要含蒽醌类衍生物,具有刺激肠黏膜、增加肠蠕动的作用,近年发现环烯醚帖类成分亦有缓泻作用,生地、玄参、山栀子的泻下作用,可能与此类成分有关。
郁李仁、打碗花、鼠李、野蔷薇中的苷类;车前子、望江南、知母、天门冬、麦门冬所含的多种黏液质;胖大海种皮的胶素、苦楝皮的川楝素、槟榔中的槟榔酮、泽漆中的泽漆素、硫磺内服后变为硫化物或硫化氢等均有刺激性泻下作用。
3、润滑性泻药
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松子仁、核桃仁、黑芝麻、冬瓜仁、瓜萎仁、桃仁等,含有多量植物油。植物脂肪除了可直接润滑肠道、软化粪便外,其在肠道内,在胰液和胆汁的作用下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脂肪酸在肠腔内进一步皂化,生成脂肪酸钠,可刺激肠壁,引起肠蠕动增加,促进排便。蜂蜜、香蕉等含大量果糖,从而引起润肠通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