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彩牛养生 · 2024-06-18
路承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疾病,主要影响中耳特别是儿童,及时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控制疾病的发展还是蛮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呢?感兴趣的朋友不妨往下看看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什么是分泌性中耳炎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中耳炎的类型,通常由于中耳的黏膜产生过多的分泌物而导致,这种分泌物可能是黏液、浆液或脓液,使得中耳内部充满液体而不是空气。这种情况可能会导致听力受损,以及其他与中耳相关的症状,如耳痛、耳鸣或感觉耳朵堵塞等。治疗通常包括使用抗生素、可能的手术如耳管置入术以及其他管理方法来减轻症状和促进耳部健康恢复。

  1、病因

  分泌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因包括咽鼓管阻塞、感染因素、免疫因素和其他因素。咽鼓管阻塞是最常见的原因,当咽鼓管由于各种原因出现通气功能障碍时,中耳内气体被黏膜吸收,导致中耳负压,进而引起黏膜的静脉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形成积液。感染因素,如细菌和病毒,其它胃食管反流、牙错位咬合、腭裂等其他因素也可能诱发分泌性中耳炎。

  2、冬春季多发

  分泌性中耳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成年人,冬春季多发是引起小儿听力下降的重要原因,儿童的咽鼓管短而宽,近于水平,这使得鼻部和咽部的感染容易扩散至中耳。

  3、临床表现

  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症状包括听力下降、耳痛、耳鸣和耳内闭塞感。听力下降通常与体位变化有关,多为轻度,患者可能听不清别人讲话,但感觉自己说话声很响,耳痛可能在部分患儿中出现,通常持续1~2天后消失。

  4、听力下降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导致多种并发症,包括胆固醇肉芽肿、粘连性中耳炎、鼓室硬化和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胆固醇肉芽肿是由于中耳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出而未及时排除,导致胆固醇沉积和肉芽形成。粘连性中耳炎是由于中耳内部渗出物机化形成,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鼓室硬化是由于大量破坏黏膜纤毛和腺体,渗出物质不能排出导致机化,形成硬化斑块,患者可能出现听力下降,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是由于分泌性中耳炎加重后,造成鼓膜边缘性穿孔及鼓室黏骨膜坏死,鼓膜及外耳道的上皮组织移行到鼓室修复创面,形成胆脂瘤,患者可能出现鼓膜穿孔、耳流脓、听力下降等症状。

  家长应该对症状保持警觉,并在出现可能的分泌性中耳炎症状时及时就医,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健康管理,大多数患者可以恢复正常的听力和耳部健康。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替代专业诊断。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