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出血是临床常见的急症之一,其最常见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种:
1.消化性溃疡: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溃疡病灶破坏了胃或十二指肠的黏膜,导致血管破裂出血。
2.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这种情况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约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25%左右。肝硬化导致门静脉高压,进而形成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曲张的静脉一旦破裂,出血量往往较大,病情危急。
3.急性胃黏膜病变和应激性溃疡:常见于严重疾病、外伤以及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等情况下,这些因素可导致胃黏膜屏障受损,进而引发出血。
4.贲门粘膜撕裂症:通常与剧烈呕吐有关,导致贲门处的粘膜撕裂出血。
5.其他因素:如胆道出血、胰腺疾病累及十二指肠等,也可能导致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是呕血、黑便、周围循环衰竭、贫血、发热等症状。
1、呕血:若出血量大且速度快,血液可能未经充分与胃酸混合即呕出,此时血液可能呈鲜红色或含有血块。
2、黑便:当出血量较多时,血液与大便混合后可形成黑便,多呈柏油样,黏稠且有光泽。
3、周围循环衰竭:急性大量失血会导致循环血容量迅速减少,引起周围循环衰竭。常见症状包括头晕、心慌、乏力,突然起立时可能发生晕厥。
4、贫血:慢性出血可能导致贫血的出现。急性大量出血后,患者常出现急性失血性贫血。
5、发热: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后,大多数患者会在24小时内出现低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后会降至正常。
在出现这些症状时,患者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