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汁淤积症是一种由于胆汁在肝内或胆道中积聚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黄疸、皮肤瘙痒、尿黄等。针对胆汁淤积症,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药物治疗:轻度至中度的胆汁淤积症,可以使用熊去氧胆酸等药物,帮助改善胆汁分泌和流动,减轻症状。
2.营养支持:胆汁淤积可能导致脂肪吸收不良,需调整饮食结构,增加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必要时补充脂溶性维生素。
3.胆管引流:胆汁淤积症较严重的患者,可通过胆管引流来疏通胆道,排除胆汁。包括内镜胆管引流和经皮穿刺引流两种方法。
4.手术治疗:存在胆管狭窄、胆囊炎或胆管结石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选择胆囊切除术、胆管切除术或胆道重建术等手术治疗。
5.肝移植:严重的、不可逆的胆汁淤积症,如胆汁性肝硬化晚期,可能需要考虑肝移植。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是一种特发于孕期的肝脏疾病,尤其常见于妊娠中晚期。其主要症状包括皮肤瘙痒(常首发于手掌和脚掌,夜间加剧)、黄疸(轻度至中度,多为眼睛巩膜黄染)、食欲减退、腹泻、乏力及腹胀等。这些症状对孕妇本身的危害相对较小,但可显著增加围产儿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如早产、低体重儿、胎儿宫内窘迫、胎死宫内及新生儿窒息等。
该病症的确诊通常依赖于临床表现、血清胆汁酸检测、肝功能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综合手段。治疗方面,旨在缓解症状、改善肝功能、降低血液胆汁酸水平,并密切监测胎儿情况,必要时提前终止妊娠。虽然ICP具有复发性,但多数患者在分娩后症状会迅速消退。
因此,孕妇一旦出现皮肤瘙痒等疑似ICP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以确保母婴安全。同时,定期进行产前检查,与医生保持密切沟通,也是预防ICP不良后果的重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