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
母乳性黄疸,也称为母乳喂养相关的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现象,主要由于母乳中某些物质影响胆红素的代谢所导致。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出现的持续时间、体格检查、胆红素检查、肝功能检查等方式判断。
1、临床表现:母乳性黄疸通常发生于纯母乳喂养或以母乳喂养为主的新生儿,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黄染,一般无其他明显的不适。
2、出现的持续时间:母乳性黄疸通常在新生儿出生后3~5天后出现,约2周时达到高峰,会逐渐的下降,若继续母乳喂养,黄疸可延续4~12周才可消退。
3、体格检查:医生主要会通过观察患儿的皮肤、眼结膜的颜色,以及观察患者身体的发育情况进行初步的判断。
4、胆红素检查:患有母乳性黄疸时,新生儿的血清胆红素水平一般会大于342μmol/L。停止母乳喂养后,血清胆红素的水平会逐渐的下降。
5、肝功能检查:母乳性黄疸通常与肝损害无关,所以如果是母乳性黄疸,一般肝功能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