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血便,即便血,是指排出的粪便中混有血液,或便前、便后带血。其原因可能包括多个方面:
1.下消化道疾病:鲜红色血便多提示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直肠息肉、结肠癌等。
2.上消化道疾病:暗红色或咖啡色血便,可能源于上消化道出血,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黑色柏油样血便则强烈提示上消化道大量出血。
3.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以及某些感染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血便。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等也可能导致便血。
4.全身性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友病、尿毒症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起便血。
5.其他因素:饮食不当、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等也可能加重便血症状。
如果出现便血症状,建议及时就医。
拉血,医学上通常称为便血,是指排便时大便中混有血液或排便后滴出鲜红、暗红或柏油样(黑色)的血液。便血的原因包括:
1.结肠息肉:结肠息肉有时会引起排便时出血,血色鲜红、无痛、血与大便不混合。
2.痔疮:是最常见的便血原因之一,多表现为排便时出血,血液鲜红,不与粪便混合。
3.肛裂:肛裂导致的便血,血色鲜红,滴出或手纸擦后有血迹,且便后有肛门剧烈疼痛。
4.肠道肿瘤:结直肠肿瘤的表面糜烂,大便通过时摩擦出血,可能伴有下腹部疼痛或大便性状改变。
5.息肉或肿瘤:肠道内生长的息肉或恶性肿瘤,表面破溃出血,血液颜色因出血部位距离肛门远近而异。
便血还可能由直肠脱垂、痢疾、消化道出血、全身疾病、药物因素等导致。无论何种原因导致的便血,都应及时就医咨询医生。
拉肚子伴有便血的情况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细菌、病毒或寄生虫感染可导致急性胃肠炎,出现腹泻、腹痛及便血等症状。
炎症性肠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这些慢性疾病会导致肠道黏膜长期发炎,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腹泻、腹痛和便血。肛门周围的皮肤裂开或静脉曲张形成痔疮时,排便时可能会有鲜红色血液滴落。
大便带血是直肠息肉的主要症状之一。这通常需要通过肠镜检查来明确诊断。肠道感染如急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这些疾病常导致腹痛、腹泻,并伴有黏液脓血便。例如,细菌性痢疾是由志贺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和便血是该病的典型症状。
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就医,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如粪便常规、血常规、内镜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给予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