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脾虚水肿和肾虚水肿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水肿部位、伴随症状、病程特点、舌象表现、诱因等方面。如果出现水肿症状,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1、水肿部位
脾虚水肿多从四肢或腹部开始,尤其是下肢较为明显,按压肿胀部位时凹陷恢复较慢,严重时可蔓延至全身,但面部和眼睑水肿相对较轻。肾虚水肿则常从眼睑、面部开始,晨起时眼睑浮肿明显,随后逐渐蔓延至下肢及全身,下肢水肿在站立或行走后会加重。
2、伴随症状
脾虚水肿常伴有脾胃功能减弱的表现,如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身体乏力、面色萎黄等,水肿部位皮肤按之柔软,无明显怕冷症状。肾虚水肿多伴随腰膝酸软、畏寒肢冷、夜尿增多、精神萎靡等症状,部分人还会出现耳鸣、头晕等表现,水肿部位皮肤偏凉。
3、病程特点
脾虚水肿起病相对较缓,病程较长,若能及时调理脾胃,水肿症状会逐渐减轻,但若长期忽视,可能因气血不足导致水肿反复。肾虚水肿病程可长可短,急性发作时水肿进展较快,慢性者则缠绵难愈,且易因劳累、受寒等因素加重。
4、舌象表现
脾虚水肿者舌质多偏淡,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苔白腻,这与脾虚湿盛的体质状态密切相关。肾虚水肿者舌质偏淡或偏暗,舌体胖嫩,舌苔薄白,部分人还会出现舌面水滑的现象,反映出肾阳不足、水湿内停的情况。
5、诱因
脾虚水肿多因饮食不节、过度劳累、思虑过多等损伤脾胃,导致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而引发。肾虚水肿常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年老体衰、房劳过度等因素有关,使肾的气化功能失调,水液代谢障碍而形成水肿。
出现水肿后,应避免久坐久站,适当抬高下肢促进血液回流。饮食上减少盐的摄入,避免加重水液潴留。脾虚水肿者可多吃山药、薏米等健脾食物,肾虚水肿者可适当食用核桃、黑豆等补肾食材。
参考资料:
[1]梁杰斌. 脾胃虚寒、湿气重,怎样调理[J]. 家庭医药,2024(2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