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柿子虽口感清甜且含多种营养,但过量食用会给身体带来不少坏处,主要包括损伤胃肠功能、增加胃柿石风险、干扰血糖稳定、损害牙齿健康、阻碍营养吸收等。具体分析如下:
1、损伤胃肠功能:柿子中含有较多鞣酸,过量摄入后,鞣酸会在胃内与胃酸发生反应,刺激胃黏膜,引发腹胀、腹痛、恶心等不适。若本身肠胃功能较弱,或在空腹时大量食用,还可能导致胃部蠕动减缓,加重消化不良。
2、增加胃柿石风险:鞣酸在胃酸作用下,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不溶于水的块状物质。这些物质不断积聚、变硬,就可能形成胃柿石。胃柿石会占据胃部空间,影响胃部排空,严重时还可能压迫胃壁。
3、干扰血糖稳定:柿子含有一定量的果糖和葡萄糖,过量食用会使体内糖分摄入骤增,导致血糖快速升高。对糖尿病患者而言,这种血糖波动会加重病情,不利于血糖控制。
4、损害牙齿健康:柿子中的鞣酸和糖分易附着在牙齿表面,若食用后未及时清洁口腔,鞣酸会与牙齿中的钙质结合,形成不易清除的沉淀物,长期下来会腐蚀牙釉质,导致牙齿敏感、蛀牙等问题,影响牙齿健康。
5、阻碍营养吸收:柿子中的鞣酸会与食物中的钙、铁、锌等矿物质结合,形成难以被人体吸收的化合物。长期过量食用,会导致这些必需矿物质吸收受阻,可能引发缺钙、缺铁性贫血等营养缺乏问题,影响身体正常生理功能。
日常食用柿子时,需控制食用量,每次1-2个为宜,避免空腹食用,且吃完后及时漱口或刷牙,减少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参考资料:
[1]津文.柿子食用有讲究[J].开卷有益-求医问药,2017,(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