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预防溶血反应需采取严格核对血型与血袋信息、规范血液储存与运输、避免血液污染、控制输血速度、排查患者自身溶血风险等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严格核对血型与血袋信息
输血前需反复核对患者姓名、血型、住院号与血袋上的血型、编号等信息,确保完全一致。因为若输入与患者血型不符的血液,红细胞会被体内抗体攻击,引发破裂溶血,核对信息能从源头避免这类错误,降低溶血反应发生概率。
2、规范血液储存与运输
血液需存放在规定温度的冰箱中,运输过程中也要保持低温且避免剧烈震荡。低温环境可维持红细胞活性,剧烈震荡会破坏红细胞结构,导致红细胞提前破裂,若输入这类血液,易引发非免疫性溶血反应,规范储存运输能保护红细胞完整性。
3、避免血液污染
采血、输血过程中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使用无菌器械并对操作部位消毒。若血液被细菌等微生物污染,微生物代谢产物可能损伤红细胞,同时引发感染,双重因素会增加溶血反应风险,无菌操作可阻断污染途径。
4、控制输血速度
输血初期需缓慢输注,通常前15分钟每分钟滴注10-20滴,观察患者无异常后再调整速度。输血速度过快会使大量红细胞短时间进入体内,若患者血液循环能力较弱,红细胞易在血管内聚集、破裂,缓慢输注能让机体有适应过程,减少溶血可能。
5、排查患者自身溶血风险
输血前需询问患者病史,如是否有蚕豆病、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疾病。这类患者红细胞本身存在缺陷或体内有破坏红细胞的抗体,即使输入同型血液,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溶血反应,提前排查可针对性制定输血方案,降低风险。
此外,输血过程中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尿量等,若出现寒战、腰痛、尿色加深等症状,需立即停止输血并及时处理。同时,需加强对输血相关知识的培训,提高医护人员操作规范性。
参考资料:
[1]张月群,殷凯铃. 综合性护理手段对急性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探讨[J]. 中国医药科学,2020,10(7):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