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阴虚阳亢是中医术语,指体内阴液亏虚、阳气相对亢进的失衡状态,常与体质、作息等因素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中医认为,阴液具有滋润、濡养身体的作用,阳气则负责温煦、推动机能。当阴液因劳累过度、久病耗损、熬夜等原因减少时,阳气失去制约而显得偏盛,形成阴虚阳亢的状态。常见表现有头晕耳鸣、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脚心发热、面红目赤等,部分人还会出现腰膝酸软、盗汗等情况。
这种状态多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比如长期熬夜耗伤阴液,过量食用辛辣燥热食物加重阳气偏盛,精神长期紧张也会导致阴阳失衡。调理需以滋阴潜阳为原则,避免进一步耗伤阴液。
日常可通过饮食调理,多吃银耳、百合、枸杞等滋阴食物,减少辛辣、温热食物摄入。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情绪平和,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舒缓运动,帮助调节体内阴阳平衡。
参考资料:
[1]陈颖颖,张飞彦.基于《内经》理论对“阴虚内热”型恶性血液病症状群的中医护理及探讨[J].医药高职教育与现代护理,2024,7(02):98-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