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肿是身体组织间隙液体过多积聚引发的症状,一般分类包括心源性水肿、肾源性水肿、肝源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特发性水肿等,特点包括按压凹陷性、对称性、伴随症状差异、水肿部位差异、可凹性与非可凹性区分等。具体分析如下:

一、分类
1、心源性水肿:由心脏功能不全(如右心衰竭)引起,先出现于双下肢等下垂部位,活动后加重,抬高肢体可减轻,严重时蔓延全身,伴呼吸困难、乏力。
2、肾源性水肿:因肾脏疾病(如肾炎、肾病综合征)导致,晨起时眼睑、颜面部水肿明显,逐渐蔓延至下肢及全身,伴尿中泡沫增多、尿量异常。
3、肝源性水肿:与肝硬化等肝脏病变相关,早期为下肢水肿,进展后出现腹水、腹部膨隆,伴黄疸、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4、营养不良性水肿:多因蛋白质缺乏、营养吸收障碍引发,全身均可出现,按压凹陷明显且恢复慢,伴体重下降、乏力、皮肤干燥。
5、特发性水肿:常见于女性,病因未明,可能与内分泌、体位相关,下肢水肿呈周期性,月经期前后加重,休息后缓解,无脏器功能异常。
二、特点
1、按压凹陷性:多数水肿按压后出现凹陷,恢复时间不同,心源性、肾源性水肿恢复较慢,特发性水肿恢复较快。
2、对称性:心源性、肾源性等全身性水肿多双侧对称,如下肢同时水肿,单侧水肿需警惕局部病变。
3、伴随症状差异:心源性水肿伴心肺症状,肾源性伴泌尿系统症状,肝源性伴肝脏体征,可辅助判断水肿类型。
4、水肿部位差异:心源性从下垂部位开始,肾源性从颜面部开始,肝源性先下肢后腹水,部位差异可作分类依据。
5、可凹性与非可凹性区分:多数为可凹性水肿,少数如黏液性水肿为非可凹性,按压无凹陷、质地较硬,可区分水肿性质。
出现水肿症状后,需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避免自行用药延误病情;按医嘱调整饮食,如心源性、肾源性水肿需控制盐分摄入,营养不良性水肿需补充营养。
参考资料:
[1]宰佳梅,邢小慧,金亚萍.中医综合疗法联合高压氧疗治疗脑膜瘤术后脑水肿的研究[J].中医研究,2025,38(06):4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