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时血常规检查可能出现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单核细胞增多、血小板减少等表现。具体分析如下:
1.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
多数病毒感染,如普通感冒病毒、流感病毒会抑制骨髓短暂释放白细胞,导致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至中度降低,以淋巴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
2.淋巴细胞比例升高
病毒感染常刺激淋巴细胞免疫应答,表现为淋巴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升高,成人淋巴细胞占比>40%。如EB病毒、巨细胞病毒感染时,淋巴细胞比例可明显增高,甚至出现异型淋巴细胞。
3.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
病毒感染可能抑制中性粒细胞生成或促进其凋亡,导致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或百分比下降,中性粒细胞占比<50%。若合并细菌感染,中性粒细胞比例可反升高,需结合临床判断。
4.单核细胞增多
部分病毒感染,如EB病毒、风疹病毒可引起单核细胞反应性增生,表现为单核细胞绝对值升高,>0.8×10⁹/L,参与清除病毒和坏死组织。
5.血小板减少(部分病毒)
部分病毒,如登革热病毒、新型冠状病毒可能损伤血小板或抑制骨髓巨核细胞功能,导致血小板计数下降,<100×10⁹/L,严重时可引发出血倾向。
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明显升高或持续异常,需警惕混合感染或重症病毒感染,如暴发性肝炎,建议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
参考资料:
[1]尚红,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 4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218-222.
[2] 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第 9 版)[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