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急性脂肪肝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妊娠并发症,主要发生在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其特征是肝脏内大量脂肪堆积,导致肝功能异常,可能伴有黄疸、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严重时可引发肝衰竭、肾衰竭、凝血障碍等多器官功能障碍,对母婴生命构成威胁。其通常起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多发生在妊娠28-40周之间,特别是妊娠35周左右的初产妇中更为常见。妊娠急性脂肪肝的确切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遗传因素、代谢异常、激素变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如肝功能指标异常、血脂升高、尿酸增加等。
妊娠急性脂肪肝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持续性恶心、呕吐、乏力、黄疸、腹痛等,且病情进展迅速,可能导致凝血功能障碍、肝肾衰竭等严重后果,甚至危及母婴生命。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清胆红素、转氨酶等和影像学检查如B超,可以对妊娠急性脂肪肝进行诊断。一旦确诊,应立即终止妊娠,并给予相应的支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