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病因和发病机制涉及心脏结构、电生理和心律失常等多个方面。
1.房颤的发生通常与心房肌纤维化、炎症、氧化应激和自主神经系统的异常调节有关。心脏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瓣膜病和心肌病等,会改变心房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电生理活动异常,引发房颤。
2.它可能继发于其他心律失常,如房性心动过速或心房扑动。
3.非心脏因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肺部疾病、电解质紊乱和饮酒等,也能通过影响心脏电生理特性促进房颤的发生。
房颤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种机制:
1.自律性局灶机制:心房内出现自律性异常的放电点,这些放电点通常位于肺静脉、上腔静脉以及左心房后游离壁,引发房颤。
2.多子波折返:在心房内形成折返性的房颤机制,这种电波折返一般存在3-5个,可以在心房内的各个角落发生。
房颤血栓的形成机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心房结构改变:在房颤时,心房的不规则和无效收缩使得血液在左心耳等部位流动缓慢,容易形成涡流,为血栓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2.心房运动功能丧失:心房收缩能力减弱或消失,无法有效地将血液泵出心房,导致血液在心房内滞留,增加血栓形成的概率。
3.血液滞缓:房颤时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可以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而增加了血栓的风险。一旦血栓形成,它可能随着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个部位,引起脑卒中、外周动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4.心血管内膜损伤:房颤加大心房激动频率,造成心跳不规则,进而引起心血管内膜损伤,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使血液凝固性增高,血小板增多,引起血小板凝集,形成血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