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未病是中医的重要理念,最早源自《黄帝内经》中的“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它强调在疾病尚未发生或仅有轻微苗头时,就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以维护人体健康。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
1.未病先防: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通过调整饮食起居、情志调理、运动锻炼等多种措施,维持身体的阴阳气血平衡,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这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即防病于未然。
2.既病防变:即使疾病已经发生,也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和恶化。这包括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及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调和脏腑、固护正气,防止病邪的深入和传变。
3.病愈防复:疾病治愈后,要防止复发。这包括调整生活方式,避免再次接触致病因素,以及定期复查,及时发现并处理。
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通常在胎儿期,肺部尚未开始工作,因此心脏中的动脉导管保持开放,允许血液绕过肺部直接从主动脉流向肺动脉。其指的是在胎儿时期,肺动脉和主动脉之间的正常血流通道——动脉导管,在出生后未能如期闭合的现象。通常,这一通道在出生后数月内应因废用而闭合,但如果出生一年后仍未闭合,则称为动脉导管未闭。这种情况会导致氧气丰富的血液从主动脉逆流到肺动脉,增加肺部的血流量和压力,长期下去可能会导致肺动脉高压、心力衰竭等问题。
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10%至15%,且女性婴幼儿中更为常见。其主要症状可能包括呼吸困难、喂养困难、体重增长缓慢、容易感冒或肺炎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该疾病可通过超声心动图、X线胸片和心电图等检查明确诊断。
心脏卵圆孔未闭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疾病,指的是心脏左右心房之间的卵圆孔在出生后未能完全闭合,导致心脏存在异常通道,使得血液可以从右心房流向左心房。这种情况在部分人群中较为常见,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母体感染等因素有关。卵圆孔未闭的类型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会有所差异。
大多数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但对存在脑卒中、偏头痛、晕厥等症状的患者,需考虑进行介入或手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低盐低脂饮食、戒烟戒酒、适当锻炼等,并注意观察身体状况,如有不适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