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黄疸胆红素高是指黄疸和胆红素水平升高。黄疸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可能是新生儿黄疸、运动后的暂时性黄疸、急性肝炎、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贫血等原因引起的,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一般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方法来进行治疗。黄疸胆红素高可能有皮肤损伤、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神经系统损害、其他脏器损害等危害。具体分析如下:
一、怎么回事
1、新生儿黄疸
新生儿出生后几天内可能出现黄疸,这是因为婴儿肝脏处理胆红素的能力尚未完全成熟,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平时可通过增加喂奶频率帮助婴儿排出胆红素。
2、运动后的暂时性黄疸
剧烈运动后,肌肉分解产生的胆红素可能暂时升高,引起轻微黄疸。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
3、急性肝炎
感染、药物、酗酒等因素都是急性肝炎的诱因。肝细胞损伤会导致其处理胆红素的能力下降以及受损肝细胞也可能释放出更多胆红素,从而引起上述症状。可能伴有乏力、恶心等症状。需遵医嘱使用盐酸伐昔洛韦片、肌苷片、硫普罗宁肠溶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4、肝细胞性黄疸
此类疾病可能与遗传、病毒、酗酒等有关。肝细胞受损后,其代谢胆红素的能力降低,导致胆红素在血液中滞留,进而引发黄疸和胆红素升高。可能伴有呕吐、腹胀等症状。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护肝片、拉米夫定片、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等药物进行治疗。
5、溶血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是由红细胞异常导致的。红细胞大量破坏,产生过多胆红素,超出肝脏处理能力,致使黄疸和胆红素水平出现升高的现象。可能伴有贫血、脾肿大等症状。患者需遵医嘱使用醋酸地塞米松片、利妥昔单抗注射液、硫唑嘌呤片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黄疸胆红素高的危害
1、皮肤损伤
胆红素过高会导致皮肤发黄,还可能使皮肤变得干燥、粗糙,并引发瘙痒等症状。
2、消化系统异常
胆红素过高可能影响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食欲缺乏、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在新生儿中,黄疸轻微升高可能表现为厌食、吃奶量少、大便颜色异常等;黄疸明显升高则可能出现呕吐、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3、肝功能异常
胆红素主要通过肝脏代谢和排出,如果肝脏功能受损,可能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出现肝功能异常,如肝大、肝区疼痛等。
4、神经系统损害
高的胆红素可以进入脑部,对中枢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引发核黄疸。这可能导致脑细胞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留下后遗症,如眼球运动障碍、听觉障碍、智力低下、脑瘫等。
5、其他脏器损害
持续高胆红素血症还可能对肾脏产生损害,导致肾功能出现问题。此外,黄疸高的原因如胆道梗阻等,还可能引起腹部疼痛、发热、寒战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感染性休克、多器官功能障碍等。
平时需注意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规律作息、适度运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和不良习惯,以维护肝脏健康,预防黄疸及胆红素水平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