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痘,一般指痤疮,是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可能是激素变化、遗传、毛周角化异常、内分泌紊乱、炎症反应等因素引起的,可通过日常护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措施进行改善。具体分析如下:
1、激素变化
青春期后,体内雄激素水平升高,或雌雄激素水平失衡,会使皮脂腺增大、皮脂分泌增加。皮脂分泌过多易导致毛囊口堵塞,形成粉刺,进而引发痤疮。平时注意避免熬夜,保持规律作息,饮食上减少高糖、高脂肪、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2、遗传
痤疮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痤疮病史,个体发生痤疮的概率会增加。遗传可能影响皮肤的油脂分泌、毛囊角化等生理过程,使皮肤更容易出现痤疮相关的病理变化。建议保持面部清洁,使用温和的洁面产品,但不要过度清洁,以免破坏皮肤屏障。
3、毛周角化异常
毛囊口的角质细胞过度增殖、角化,导致毛囊口变小、堵塞,皮脂无法正常排出,形成粉刺,为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的滋生提供了条件,进而引发炎症反应,形成痤疮。患者可遵医嘱使用阿达帕林凝胶、夫西地酸乳膏等药物进行治疗。
4、内分泌紊乱
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内分泌紊乱,影响激素水平,尤其是雄激素水平相对或绝对升高,从而促进皮脂腺分泌皮脂,诱发或加重痤疮。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非那雄胺片、醋酸环丙孕酮片药物进行治疗,同时可配合多西环素片、米诺环素片等药物控制炎症。
5、炎症反应
当毛囊堵塞、痤疮丙酸杆菌繁殖等因素引发炎症后,体内的炎症细胞会释放多种炎症介质,如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等,进一步加重炎症反应,使痤疮出现红肿、疼痛等症状。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红蓝光照射治疗,具有抗炎、促进皮损修复的作用,有助于缓解症状。
建议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配合治疗,以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资料: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第 9 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
[2]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 修订版). 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 48 (9): 583-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