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丙肝指的是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引起的原因有免疫力低下、性传播、母婴传播、血液传播、医疗操作等。具体分析如下:
1、免疫力低下
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会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此时,人体对HCV的抵抗力减弱,即使少量病毒入侵,也更容易感染丙肝。建议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或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以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过程中需加强营养支持,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2、性传播
与HCV感染者发生无保护性行为时,病毒可通过生殖器黏膜破损处进入体内。感染者可能出现乏力、低热、肝区隐痛等症状,也可能无明显不适,仅在体检时发现肝功能异常或丙肝抗体阳性。确诊后使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索磷布韦片、盐酸可洛派韦胶囊、利巴韦林注射液等进行治疗。
3、母婴传播
感染HCV的母亲在分娩过程中,病毒可能通过胎盘、产道或哺乳等途径传播给婴儿。新生儿感染丙肝后,可能在数月内出现肝功能异常,后续发育出现体重不增、黄疸消退延迟等情况。由于婴幼儿身体发育尚未成熟,治疗需谨慎。一般在患儿1~3岁时,根据肝功能和病毒载量情况,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开始抗病毒治疗。在此期间,需密切监测患儿的生长发育和肝功能。
4、血液传播
输入被HCV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以及共用被病毒污染的注射器、针头、剃须刀等尖锐物品,都可能导致HCV进入人体。感染后潜伏期一般为2~26周,潜伏期过后,可能出现与病毒感染相似的症状,如疲劳、肝区疼痛、肝功能异常等。一旦确诊,同样采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疗。同时,要避免再次接触污染的血液制品或共用尖锐物品,防止重复感染。
5、医疗操作
不安全的医疗操作,如使用未经消毒的手术器械或注射器具,也可能传播HCV。HCV病毒可能残留在未经适当消毒的医疗设备上,再次使用时可将病毒带入新患者体内。初期感染可能无明显症状,但随病情进展可能出现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建议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范,确保所有医疗器械彻底消毒,同时对已感染者提供DAA类药物治疗。
丙肝的引起原因很多,预防丙肝的关键在于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识和防护意识,同时加强医疗机构的监管和规范操作。对已感染HCV的患者,应尽早进行规范治疗,以实现病毒清除和病情控制。
参考资料:
[1]刘丽珍,熊建平,鲍琳.丙肝核心病毒抗原与丙肝抗体共同检验对丙肝感染诊断的指导意义[J].黑龙江医药,2024,37(02):396-399.
[2]许姗姗,张晶.关于丙肝,你需要知道的八个问题[J].肝博士,2023,(06):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