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一般分为脾气虚、脾阳虚、脾虚气陷、脾不统血、脾阴不足等类型。如有异常,建议及时就医。具体分析如下:
1、脾气虚:是常见的类型,多因饮食不节或劳累过度引起,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溏,进食后腹胀加重,伴有肢体乏力、精神不振,面色偏黄无光泽。
2、脾阳虚:多由脾气虚发展而来,或因过食生冷所致,除脾气虚症状外,还可见腹部冷痛,热敷后疼痛减轻,怕冷明显,手脚不温,大便稀溏且含有未消化食物。
3、脾虚气陷:由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导致中气下陷,主要表现为腹部坠胀,饭后或站立时加重,伴有肛门坠胀、久泻不止,严重时可能出现内脏下垂,如胃下垂、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因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出现各种出血症状,如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女性可能表现为月经量多、持续时间长,血色偏淡,伴有乏力、面色苍白。
5、脾阴不足:多因热病后期或长期饮食辛辣所致,表现为口干唇燥、食欲差但时有饥饿感,大便干燥难解,舌红少津,伴有心烦、手足心热等虚热症状。
调理脾虚需根据不同类型对症采取措施,脾气虚可多吃山药、莲子;脾阳虚需避免生冷,适当食用生姜、羊肉;脾虚气陷可配合益气升提的食材;脾不统血需注重补血止血;脾阴不足宜吃梨、百合等滋阴食物。
参考资料:
[1]李琦,孙雅君,马鹏飞,等.揿针治疗脾虚肝旺型小儿目劄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25,35(08):723-729.
[2]李相宜,张亚文,刘盛,等.疏肝健脾方治疗肝郁脾虚型产后缺乳的疗效分析[J/OL].中华中医药学刊,1-10[2025-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