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早产儿肠道功能弱易引发的疾病主要有生理性腹胀、喂养不耐受、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先天性肠闭锁、先天性巨结肠等。若发现早产儿出现肠道相关不适,需及时到正规医院新生儿科就诊处理。具体分析如下:
1、生理性腹胀
早产儿肠道蠕动能力弱,食物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气体易积聚肠道,引发腹胀,多无其他异常症状。可通过轻柔按摩早产儿腹部促进肠道蠕动,喂奶后及时拍嗝排出胃内气体,也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西甲硅油乳剂,帮助缓解肠道积气,减轻腹胀。
2、喂养不耐受
早产儿肠道消化酶分泌不足,对奶量或奶液成分适应能力差,易出现呕吐、腹泻、体重增长缓慢。需调整喂养方式,选择早产儿专用配方奶,少量多次喂养,还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改善消化功能。
3、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早产儿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差,细菌易入侵引发肠道炎症,导致肠黏膜坏死,表现为腹胀、呕吐带血、便血。需立即禁食,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注射用头孢噻肟钠抗感染,同时输注肠外营养支持,若出现肠穿孔,需进行腹腔镜下肠穿孔修补术或肠切除术。
4、先天性肠闭锁
因胚胎发育异常导致肠道一段闭锁,早产儿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通过,出现呕吐、腹胀、无胎便排出,属于少见病理性疾病。需在医生评估后尽早进行腹腔镜下肠闭锁吻合术,恢复肠道通畅,术后配合肠外营养支持,待肠道功能恢复后逐渐过渡到正常喂养。
5、先天性巨结肠
因肠道神经节细胞缺失,导致肠道蠕动功能丧失,粪便堆积引发结肠扩张,早产儿表现为顽固性便秘、腹胀。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开塞露、甘油灌肠剂帮助排便,缓解腹胀,症状严重者需进行经肛门巨结肠根治术,切除病变肠段,恢复肠道正常蠕动功能。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早产儿喂养卫生,避免奶液污染;保持早产儿腹部温暖,避免受凉;密切观察排便、腹胀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就医;定期监测体重增长,评估肠道功能恢复情况。
参考资料:
[1]韩玉杰. 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影响因素及肠道菌群多组学的研究[D]. 山东:山东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