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艾灸作为中医针灸疗法中的一种,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主要包括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扶阳固脱、防病保健、消瘀散结等。具体分析如下:
1.温经散寒
艾灸通过局部的温热性刺激,能够温通经络,驱散阴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的目的。这种温热作用特别适用于治疗因受寒或经血瘀滞所导致的疾病,如月经不调、关节疼痛、痛经以及因虚寒引起的腹泻等疾病。
2.行气通络
艾灸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平衡身体功能。对因外因侵袭导致身体局部气血凝滞、经络受阻而出现的肿胀疼痛等症状,艾灸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此外,艾灸还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血流量,从而缓解各种慢性疼痛症状,如关节痛、腹痛、胃脘痛等。
3.扶阳固脱
艾叶具有纯阳性质,加上火本属阳,两阳相得可以起到扶阳固脱、回阳救逆的作用。对出现呕吐、下痢、手足厥冷、脉弱等阳气虚脱的症状,艾灸关元、神阙等穴位可以迅速缓解症状,恢复身体机能。艾灸的这一功效在临床上常用于中风脱症、急性腹痛吐血、吐泻等急症的治疗。
4.防病保健
艾灸能够激发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的免疫力。正气充足就像国家有强大的军队一样,可以抵御外邪的入侵。通过艾灸特定的保健穴位,如足三里、气海、命门等,可以调整脏腑功能,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在季节交替时容易感冒的人群,经常艾灸足三里等穴位,可以提高身体的抵抗力,预防感冒。中老年人定期艾灸关元、肾俞等穴位,有助于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5.消瘀散结
艾灸的温热刺激可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使瘀血得以消散,结节等病理产物得以化解。从微观角度看,艾灸可能会促进局部的新陈代谢,加快炎症物质的吸收和消散。
虽然艾灸具有多种功效与作用,但在进行艾灸时也需要注意艾灸时应保持适度温度,避免灼伤皮肤。艾灸不宜过度频繁,一般每周2~3次,每次15~30分钟为宜。有肺部疾病特别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患者,艾灸可能会引起胸闷不适,应谨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