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引起的疼痛通常会在10至15天内逐渐缓解,若超过两周仍明显不适,应及时就医评估。
化疗是多种恶性肿瘤的核心治疗措施,其细胞毒作用可明显缩小瘤体,但同时也会损伤正常组织。骨髓、黏膜、神经末梢等增殖旺盛部位最易受累,于是疼痛、恶心、脱发等副反应随之出现。疼痛程度与药物种类、累积剂量及个体耐受性密切相关,铂类、紫杉醇等方案更易诱发周围神经痛。
减轻疼痛可从三方面入手:药物、物理及生活管理。轻度疼痛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加巴喷丁类神经调节剂;局部热敷与低强度按摩能改善肌肉紧张,但须避开穿刺点及皮肤破损处。若疼痛影响睡眠或出现烧灼样、电击样异常,需考虑神经病理性疼痛,及时升级镇痛方案。
化疗期间保持每日2000毫升左右水分,分次小口饮用,既加速药物排泄,又降低泌尿系统毒性。饮食遵循“清淡、少油、高蛋白”原则,采用少量多餐方式,每餐七分饱;避免冷热交替及坚硬辛辣,以减少口腔炎和呕吐风险。餐后30分钟内保持坐位或缓步行走,避免立即平卧引发反流。
随着疗程推进,毒性可能叠加,建议患者在用药前与肿瘤科、疼痛科及营养师共同制定个体化副反应监测表,动态记录疼痛评分、进食量与排尿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支持治疗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