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时出现发热反应需立即停止输血、监测生命体征、遵医嘱用退热药物、排查反应原因、后续输血调整方案等,若发热伴随寒战、呼吸困难或血压下降,应立即告知医护人员紧急处理。

1、立即停止输血:一旦在输血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温≥38℃),需第一时间告知医护人员,立即停止输血操作,避免输入更多可能引发反应的血液成分,防止症状加重。
2、监测生命体征:停止输血后,医护人员会密切监测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每15-30分钟记录一次,观察发热变化趋势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
3、遵医嘱用退热药物:若体温较高(如超过38.5℃)或伴随明显不适,需严格遵医嘱使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片等,不可自行用药,同时可配合物理降温辅助退热。
4、排查反应原因:医护人员会核对输血记录、检查血液制品质量、采集患者血液标本进行检验,排查是否因血液制品污染、血型不合或患者自身免疫反应导致发热,明确原因以避免再次发生。
5、后续输血调整方案:若明确发热原因,后续需根据情况调整输血方案,如选择去白细胞血液制品、输血前预防性使用药物,或在严密监护下缓慢输血,降低再次出现发热反应的风险。
日常护理需在输血后继续观察身体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多喝水促进代谢,饮食清淡易消化,若出院后再次出现发热需及时就医,告知医生输血史以便诊断。
参考资料:
[1]景秀芹.去除白细胞输血对预防非溶血性输血后发热反应的效果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22,16(18):170-172.DOI:10.14164/j.cnki.cn11-5581/r.2022.18.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