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下关穴位于面部耳前方,具有疏风清热、通关利窍等功效。配大迎、翳风、完骨,可加强清热止痛。针刺下关穴时务必保持闭口状态。
准确位置
下关穴位于面部耳前方,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取穴时,正坐或仰卧,闭口状态下,用食指、中指并拢,食指贴于耳垂旁,中指指腹处即为下关穴;或从耳屏向前一横指可触及一高骨,其下方凹陷处,张口时凹陷闭合并凸起,闭口时按之酸胀,此凹陷处即为下关穴。
主治
下关穴具有疏风清热、通关利窍、通络止痛、理气活血的功效,可缓解面痛、三叉神经痛、牙关紧闭、颞颌关节炎、齿痛等面口病症,以及耳聋、耳鸣、聤耳等耳部疾患,还能改善小便不利、排便不畅等症状,促进体内气血流通,缓解情绪烦躁、失眠多梦。
穴位配伍
配颧髎、颊车、地仓、合谷:下关穴与颧髎穴、颊车穴、地仓穴、合谷穴配伍,可增强通络止痛、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面痛、三叉神经痛、口眼歪斜等,通过调节面部经络气血,改善面部肌肉运动功能。
配大迎、翳风、完骨:下关穴与大迎穴、翳风穴、完骨穴配伍,可加强清热止痛、疏风通络的功效,主治牙痛,适用于因风火或阳明经热导致的牙齿疼痛。
配大迎、巨髎、风池:下关穴与大迎穴、巨髎穴、风池穴配伍,可疏风通络牵正,主治风痰阻络之面瘫,通过调节面部经络和气血运行,改善面部神经功能。
配百会、风池、太冲、内庭、三阴交、照海:下关穴与百会穴、风池穴、太冲穴、内庭穴、三阴交穴、照海穴配伍,可清泻肝火、通络止痛,主治头痛、目眩,适用于因肝阳上亢或风火上扰导致的头痛。
配内关、神门、复溜、照海:下关穴与内关穴、神门穴、复溜穴、照海穴配伍,可理气和中、安神定志,主治腹痛、腹胀,适用于因气机不畅或脾胃虚弱导致的腹部不适。
注意事项
针刺下关穴时务必保持闭口状态,张口时穴位会移位,可能影响操作安全和疗效;局部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时,应避免针刺或艾灸;初次针刺者可能出现晕针,需留意观察,若有不适及时处理;按摩时力度要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损伤;皮肤有破损、感染等情况时,不宜进行穴位按摩;在进行穴位调养的同时,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过度劳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