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况下,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主要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脾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若发现血小板计数异常,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就诊检查。具体分析如下:
1、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机体免疫系统异常,产生抗血小板抗体,攻击自身血小板,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醋酸泼尼松片、甲泼尼龙片、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等药物调节免疫,减少血小板破坏,同时需避免剧烈活动,防止外伤出血。
2、再生障碍性贫血
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障碍,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可遵医嘱使用司坦唑醇片、十一酸睾酮软胶囊、环孢素软胶囊等药物促进造血,病情严重时需进行骨髓移植术,重建骨髓造血功能。
3、脾功能亢进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等导致脾脏肿大,脾内血小板滞留、破坏增加,引发血小板减少。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恩替卡韦片、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呋酯片、水飞蓟宾胶囊等药物治疗原发病,若脾大严重,需进行腹腔镜下脾切除术,减少血小板破坏。
4、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激素过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同时加速血小板代谢,导致血小板减少。可遵医嘱使用甲巯咪唑片、丙硫氧嘧啶片、盐酸普萘洛尔片等药物控制甲状腺功能,减少激素对血小板的影响,同时注意补充营养,避免过度消耗。
5、系统性红斑狼疮
自身免疫紊乱产生的抗体攻击血小板及骨髓造血细胞,导致血小板生成减少、破坏增加。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羟氯喹片、硫酸羟氯喹片、甲氨蝶呤片等药物抑制免疫反应,保护血小板,同时需避免日晒、劳累,减少病情活动。
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服用可能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避免磕碰、划伤,防止出血;定期复查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干预。
参考资料:
[1]蔡思燕,黄烈平,柯蕾芬. 儿童MYH9基因突变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疾病1例并文献复习[J]. 中国乡村医药,2020,27(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