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拔罐最常用的九个穴位

彩牛养生 · 2014-10-08
白红梅 副主任医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拔罐,这一传统中医疗法,以其独特的通经活络、祛寒活血功效,深受现代人喜爱。但拔罐并非随意为之,精准的穴位选择才是其疗效的关键。以下是中医拔罐最常用的九个穴位,下面就去了解一下。

中医拔罐最常用的九个穴位

  1、三阴交:肝脾肾的交汇

  三阴交,顾名思义,是肝、脾、肾三条阴经的交会点。这一穴位的拔罐可以调和三经之气,促进精血相互滋生,对健康长寿大有裨益。

  2、足三里:长寿的秘诀

  足三里,对大脑皮层、心血管、胃肠蠕动以及免疫系统有一定促进作用。常拔此穴,可调节消化系统功能,预防多种全身性疾病。

  3、涌泉穴:湿毒的出口

  涌泉穴位于足底,是体内湿毒易于积聚之地。拔罐于此,有助于排出体内湿毒,疏通肾经,使人精力充沛,延缓衰老。

  4、内关穴:心脏的守护者

  内关穴,位于手腕掌侧,是心包经的重要穴位。拔罐于此,可宁心安神,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5、合谷穴:面部健康的钥匙

  合谷穴,即我们熟知的"虎口",属大肠经。拔罐于此,可清泄阳明,疏经通络,对牙齿健康、面部疾病有良好疗效。

  6、神阙穴:生命的根蒂

  神阙穴,即肚脐,是人体保健及治疗的重要穴位。拔罐于此,可健脾强肾,和胃理气,对五脏六腑均有益处。

  7、背俞穴:五脏六腑的通道

  背俞穴位于足太阳膀胱经上,拔罐于此,可畅通五脏六腑之经气,促进全身气血运行,增强抗病能力。

  8、大椎穴:阳气的统领

  大椎穴位于颈部,是手足三阳经与督脉的交会处。拔罐于此,可调节阴阳,疏通经络,增强免疫力。

  9、百会穴:头脑的清道夫

  百会穴位于头顶,是诸阳之会。拔罐于此,对脑血管病的预防和治疗有明显功效,能平肝熄风,清热开窍。

  拔罐,这一古老技艺,蕴含着深邃的中医智慧,通过精准的穴位选择,我们不仅能享受到拔罐带来的即时舒缓,更能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这一方法,调和身体,促进健康。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可替代专业诊断。如有不适,请及时就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