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补液的原则一般可包括快速补液扩容、先晶体后胶体、个体化调整剂量、动态监测生命体征、同步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具体分析如下:

1、快速补液扩容:感染性休克会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需在短时间内快速输注液体,迅速提升循环血量,改善组织灌注,通常初始阶段会按一定速率输注晶体液,尽快纠正低血压、组织缺氧等问题。
2、先晶体后胶体:补液时优先使用晶体液,如生理盐水、平衡盐溶液等,这类液体能快速分布到血管内外,补充细胞外液,改善微循环;当晶体液输注到一定量仍无法维持循环稳定时,再考虑输注胶体液。
3、个体化调整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休克严重程度、基础疾病等因素调整补液量,避免盲目大量补液导致肺水肿、心力衰竭等并发症;同时结合患者对补液的反应,动态调整输注速率与总量,确保补液效果与安全性。
4、动态监测生命体征:补液过程中需持续监测血压、心率、尿量、中心静脉压等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判断循环状态是否改善,评估补液是否充足或过量;若出现血压未回升、尿量减少等情况,需及时调整补液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5、同步纠正电解质紊乱:感染性休克常伴随电解质紊乱,如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补液时需同步监测电解质水平,在补液中加入相应电解质成分,或单独输注纠正电解质的药物,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
补液操作需在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可自行调整补液方案;补液期间密切关注患者意识、呼吸等状态,出现异常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参考资料:
[1]刘德芳,白树新,梁汝沛,等.改良无抽搐电休克联合常规治疗对难治性强迫症的疗效分析[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25,52(03):865-868+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