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休克治疗中,抗生素使用需遵循早期足量应用、针对性选择药物、必要时联合用药、确保疗程适宜、动态评估调整等原则,以有效控制感染、改善预后。具体分析如下:

1、早期足量应用:感染性休克确诊后,需在1小时内启动抗生素治疗,避免感染扩散导致病情恶化。用药剂量需充足,既要考虑药物在感染部位的浓度,也要结合患者肝肾功能调整,确保药物能快速达到有效杀菌浓度,迅速抑制病原体繁殖。
2、针对性选择药物:在获得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结果前,可根据感染来源、常见致病菌类型经验性选药;明确病原体后,需立即改用对其敏感的抗生素,减少耐药性产生,提升治疗精准度。
3、必要时联合用药:对多重耐药菌感染、混合感染或单一抗生素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可联合使用两种及以上作用机制不同的抗生素。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相互作用,避免药效拮抗或增加毒副作用。
4、确保疗程适宜:疗程需根据感染控制情况、病原菌种类及患者恢复状况确定,一般为7至10天。不可随意缩短疗程导致感染复发,也避免过长用药引发二重感染或耐药问题。
5、动态评估调整:用药期间需密切监测患者体温、血常规、降钙素原等指标,结合临床症状变化评估疗效。若治疗48至72小时无效,需重新分析感染部位及可能病原体,及时调整抗生素种类或剂量。
临床应用中,需结合患者个体情况灵活落实这些原则,同时加强感染防控措施,降低并发症风险。
参考资料:
[1]王聪,胡升阳,宋琪.血清ChemR23、PAD2、PCT水平联合检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25,33(08):80-83.